密世,牛新引与加传统金融界的桥梁擎市的
最近在研究RWA(Real World Assets)这个赛道,感触颇深。作为一个在金融圈混迹多年的老司机,我不得不说这个概念的潜力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。简单来说,RWA就是把现实世界的资产搬到区块链上,让那些传统金融里的"老古董"也能在去中心化的世界里焕发新生。 其实RWA并不是什么新鲜事。记得2017年那会儿,我们就讨论过STO(Security Token Offering),那时候的设想是把股票、债券这些东西通证化。但当时的环境太青涩了,DeFi都还没成型,就像在一个只有泥土路的时代梦想着高速公路。 现在的RWA可不一样了。它不仅包括房地产、艺术品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资产,还包括美债、股票这些金融资产。想象一下,一个非洲的投资者可以轻松地通过区块链购买美国国债,享受5%的年化收益,这在以前简直天方夜谭。 说到这个问题,我不得不提2020年那场疯狂的DeFi Summer。那时随便挖个矿都能有1000%的APY,把整个市场都惯坏了。但现在呢?美联储加息把美债收益率推到了5-6%,相比之下DeFi的收益显得捉襟见肘。 这就像你突然发现,过去天天去的米其林餐厅其实性价比还比不上街角新开的快餐店。资金是最聪明的,它们自然会流向收益更高的地方。现在链上躺着1300亿美金的稳定币,其中1100亿基本是零收益,这简直是暴殄天物! MakerDAO的转型特别有意思。创始人Rune Christensen是个环保主义者,一开始非要把资金投向太阳能和房地产。我在看他们的提案时就在想:这想法很美好,但现实很骨感啊。果然,这些项目最后都没能规模化,还惹了一身风险。 现在他们终于开窍了,把大量储备转向美债。这不是投降,而是成熟。就像巴菲特说的,投资第一条原则是不要亏钱。美债虽然不是性感的高收益资产,但胜在稳定可靠。 说到监管,很多人就皱眉头。但我觉得RWA反而是个突破口。以前监管打击加密项目,是因为散户受伤太多。但RWA不一样,它更像传统金融产品,风险可控。 你看现在Tether、Circle这些稳定币发行商,每年躺着赚几十亿美金的利差,这合理吗?如果能把美债收益直接给到链上用户,这才是真正的金融民主化。 有意思的是,现在RWA项目多集中在亚洲。香港、新加坡成了创新的温床。这让我想起10年前的比特币矿场,也是先在亚洲蓬勃发展。亚洲人对美元资产的需求特别旺盛,但传统渠道门槛太高。 上周和一个新加坡的项目方聊,他们正在做美债代币化。他说:"你知道吗?东南亚有上千亿美元的离岸美元在寻找安全收益。"这话让我茅塞顿开。 展望未来,我认为RWA会像LSD(Liquid Staking Derivatives)一样,成为DeFi的新基石。想象一下,当美债收益可以像乐高一样在DeFi协议间自由组合,会催生多少创新? Frax最近说要直接持有美债,虽然我觉得短期内很难实现,但这个方向是对的。当去中心化稳定币都能提供稳定收益时,谁还愿意把钱存在银行呢? 最后我想说,RWA最大的意义不是创造暴富神话,而是让加密世界真正接入传统金融的血液。这可能是我们走向主流的关键一步。牛市需要新叙事,而RWA或许就是这个故事的序章。RWA到底是什么?
为什么现在RWA火了?
MakerDAO的转型启示录
监管:RWA的甜蜜负担
亚洲的机遇
未来的想象空间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加密市场遭遇寒冬:9月交易量创历史冰点
- 比特币明年再创新高?我们该期待什么?
- 加密市场深度观察:Layer2狂飙与Meme狂欢背后的机遇与挑战
- Uniswap的华丽蜕变:一个DEX帝国的崛起
- 稳定币争夺战:一场重塑全球金融格局的产业革命
- HOOK协议:Web3时代的知识付费新玩法值得关注吗?
- 市场震荡期,追高需谨慎
- 加密市场狂欢:如何把握这轮牛市的节奏?
- 加密货币市场风云变幻:从比特币30万预言到ETH能否逆袭ADA
- CoinW闪耀台北区块链周:一场不容错过的行业盛会
- 铭文之争:一场关于比特币灵魂的信仰之战
- ORDI与Solana:一场数字货币界的龙争虎斗
- 59亿美元大关被突破!JustLend DAO展现出惊人爆发力
- 比特币ETF争夺战:Ark和21Shares如何在这场资本盛宴中抢占先机?
- 市场狂欢背后的隐忧:散户乐观情绪与经济基本面严重脱节
- Jito (JTO):Solana生态中的治理革命者
- Ark Invest的加密货币投资艺术:他们是怎样做到精准踩点的?
- ORDI币在比特币核心言论风波中:鲸鱼玩家们的真实动作令人意外
- 虚拟货币交易所账户被冻结?这份自救指南请收好
- 香港稳定币新规落地 市场为何用脚投票?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