塌与重建的崩行业信用
在读完无数篇关于Token2049的会议感想后,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这些文字里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情感混合物——对牛市的渴望、对现状的绝望,以及为了证明参会价值而硬挤出来的各种"创见"。说实话,这种状况让我挺感慨的。 很多人可能还没意识到,我们这个行业最严重的问题不是价格波动,而是信用基础的崩塌。记得2008年我刚接触比特币时,它代表的是对传统金融体系不信任的解决方案。讽刺的是,十几年后,加密行业本身反而成了需要重建信任的对象。 我们曾经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积累的投资者信任,挪用着传统金融体系的治理框架,却没能保护好这些宝贵的基础设施。就像借用邻居的花园开派对,结果把草坪踩得一塌糊涂。现在派对结束了,是时候拿起铁锹开始修复工作了。 与其整天盯着K线图幻想下一轮牛市,不如问问自己:今天我为重建行业信用做了什么?在这个问题上,我特别想给那些埋头做实事的builder们点赞——他们才是这个行业真正的脊梁。 每次听到"比特币减半周期"的论调,我都忍不住想笑。说真的,我们才刚经历完第一个完整周期——我称之为"美元量化宽松的散户狂欢期"。想象一下,这就像是在观察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预测自己的马拉松成绩。 真正的考验在于:我们能不能从Binance主导的"超级赌场"模式,进化到一个机构投资者也愿意认真参与的市场。注意,我说的不是PayPal发个稳定币这种表面功夫,而是什么时候能在汇丰银行的APP里看到流畅的数字资产交易入口。 最近大家都在谈论RWA(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),但很少有人问那个关键问题:用户为什么要上链买链下资产?这就像在电商平台卖超市里随手可得的矿泉水——总得给个理由吧? 更让我忧心的是,我们连一个像样的"加密版余额宝"都没有。想想看,新用户好不容易学会了用钱包,却发现钱放在里面每天都在被通胀吃掉。这不就等于变相逼着大家去赌大小吗?这种情况下谈什么大规模采用,纯属自欺欺人。 最讽刺的是,我们构建的是一个"去信任"系统,但前提却是需要人们先信任这个系统。更不容易的是,传统银行搞砸了可以偷偷修改数据,而我们每次安全事故都要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。 最近我特别喜欢约见新项目的创始人,不是为了找投资机会,而是想看看谁在认真解决信任问题。有时候一个靠谱的创始人,比十个天花乱坠的白皮书更有说服力。 作为早期投资人,我经常被同行吐槽太理想主义。他们说现在市场环境这么差,应该多关注短期套利机会。但我始终认为,这个行业最缺的不是聪明人,而是愿意"笨拙"地坚持长期价值的傻子。 最近读马斯克传记时特别有感触——SpaceX坚持了20年才看到今天的成果。书里提到的"白痴指数"概念让我眼前一亮:任何价格远超原材料成本的领域,都意味着巨大的创新空间。把这个思路用在金融领域,你会发现到处都是机会。 所以,与其写那些套路化的会议感想,不如问自己一个更实在的问题:我们到底是在建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,还是在制造下一轮泡沫的燃料?在这个问题上,我选择做前者——虽然这条路更艰难,但至少晚上能睡得踏实。行业信用的崩塌与重建
三个值得关注的深层变量
1. 机构入场:从散户狂欢到专业玩家
2. 利差困境:寻找加密世界的"余额宝"
3. 信任悖论:在众目睽睽下犯错
长期主义的勇气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比特币过山车:12.5万到11.4万背后的政治经济博弈
- SHIB生态观察:一只想摘掉Meme帽子的柴犬
- 加密货币市场迷局:BTC、ETH、XRP近期走势深度解析
- 比特币到底值多少钱?揭秘数字货币投资那些事儿
- Vitalik账户被盗引发思考:加密货币骗局花样百出,普通人如何自保?
- 市场陷入胶着状态 但空头格局仍未改变
- 从菜鸟到大神:我的数字货币交易逆袭之路
- 神秘巨鲸大举买入SHIB,柴犬币或将迎来暴涨行情?
- 加密货币周观察:以太坊王者归来,美国监管释放重磅信号
- ETH遭遇寒冬:1650美元防线失守,市场情绪降至冰点
- AR行业即将迎来iPhone时刻?与返景星达CEO李强的深度对话
- LINK的未来:一位分析师眼中的加密货币长期博弈
- 币圈大咖齐聚杰克逊霍尔,美联储鹰派竟为加密技术站台?
- 9月13日投资手记:耐心是财富最好的朋友
- 比特币硬分叉:一场数字货币的进化革命
- AI与Web3:一场打工人与算法的生存博弈
- 加密货币市场遭遇美式暴击:比特币、以太坊为何突然崩盘?
- 从火币到HTX:一场加密世界的华丽转身
- 以太坊行情解析:1585关键点位能否突破?
- 奥兰小红帽强势入驻冀南:百年酒庄遇上挑剔的河北味蕾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