务的瞻思考观察与前据业区块链数实战
还记得2009年那个寒冷的1月,《泰晤士报》头版刊登着"财政大臣站在第二轮救助银行的边缘"的消息,彼时中本聪悄悄地在比特币创世区块中嵌入了这句话。一晃14年过去,区块链行业早已从最初的狂热投机,蜕变为一个充满实际应用的生态系统。 在我的从业经历中,发现区块链数据分析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:宏观链上数据、项目协议数据和地址数据。这三个维度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,层层嵌套又相互关联。 每次走进会议室,总能看到产品经理们为选择哪条公链而争论不休。这时候,宏观数据就是我们最可靠的决策助手。比如说,去年有个DeFi项目团队纠结于选择Polygon还是Avalanche,我们就从以下几个维度帮他们分析: • 开发者活跃度:通过合约部署数量和频次来判断• 网络性能:TPS数据就像高速公路的车流量统计 • 交易价值分布:太多小额交易就像早晚高峰的地铁站• Gas费波动:这简直就像春节期间的机票价格 有趣的是,我们发现许多团队在选择公链时往往会陷入"从众心理",这时候客观的数据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。 在分析项目协议时,最让我头疼的不是数据本身,而是那些藏在暗处的"冰山"。比如去年分析一个新兴DEX时,表面上的交易量很漂亮,但深入挖掘后发现70%的交易都来自同一个做市商地址。 这里分享一个行业趣事:2020年DeFi Summer期间,SushiSwap一度让Uniswap如临大敌。但当我们把用户地址摊开来看,Uniswap的用户基数明显更健康。这就好比两家餐厅,一家靠着打折吸引了一批"薅羊毛"的顾客,另一家则是靠口碑赢得回头客。 特别提醒刚入行的朋友:项目文档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。记得有一次分析一个GameFi项目,因为没仔细看文档,把游戏内NFT的交易误判为真实用户活动,闹了个大笑话。 第一次看到vitalik.eth这个ENS域名时,我突然意识到地址标签的重要性。这就像在茫茫人海中,突然看见一个老朋友的名字。 目前地址标签主要分为几类:• 身份标签:比如交易所冷热钱包• 行为标签:如"空投猎人"、"巨鲸"• 状态标签:"质押中"、"清算风险"• 预测标签:这个最有意思,有点像金融界的"信用评分" 我发现很多数据产品还停留在"显示余额"的初级阶段。其实地址数据可以玩出很多花样,比如根据用户交易模式推荐项目,或者在转账时提示"这个地址上周刚创建,请谨慎操作"。 展望未来,我认为这三个方向特别值得关注: Ordinals的火爆让很多人重新思考比特币的可能。虽然社区还在争论这是创新还是"污染",但不可否认它给矿工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收入。长远来看,闪电网络这类扩容方案可能会成为比特币生态的"第二春"。 自从上海升级后,以太坊质押市场就像解开了封印。目前20%的质押率在PoS领域算是"保守派",对比其他链60%+的质押率,这里面的增长空间让人浮想联翩。 ERC-4337虽然还在襁褓中,但它可能彻底改变我们与区块链交互的方式。想象一下,未来的智能合约钱包可以像银行APP一样友好,这将大大降低用户门槛。 最后说个大胆的预测:如果参照传统金融市场的数据服务占比,区块链数据赛道未来可能成长为一个千亿美元的市场。现在的我们,或许正站在这个行业的"Windows 95"时代。区块链数据分析的三个维度
宏观链上:公链间的数据较量
项目协议: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
地址分析:区块链上的"身份证"
未来的三大机遇
比特币Layer2:老树发新芽
以太坊质押:沉睡的巨人
账户抽象:未来的钥匙
-
上一篇
-
下一篇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一、别错过这波财富列车
- 我眼中的ORDI:一场加密货币界的草根革命
- 香港创科企业闪耀亚太科技奥斯卡:数码港初创斩获9项大奖
- ORDI与Solana:一场数字货币界的龙争虎斗
- 为什么投资要能看到十年后的风景?
- 数字货币合约交易:这些关键公式你必须掌握
- ChainStar:用技术温暖守护你的数字财富
- 重磅嘉宾!香港数字金融协会联席会长陈家豪将亮相Web3年度盛会
- 2023区块链行业晨报:技术创新与监管博弈的双重奏
- Cartesi生态11月全景:Rollups技术的新纪元
- 12月4日加密货币市场观察:BTC和ETH交易策略分享
- 比特币何时能冲破4万美元大关?一位8年老韭菜的深度观察
- 加密货币的成人礼:从赌场思维到价值投资的心路历程
- 以太坊走势分析:W形态成形后的关键突破点
- 智能交易革命:AI如何重塑加密货币投资格局
- JTO上演惊天逆袭:一个Solana新贵的野蛮生长
- 比特币霸主:美国掌控着全球40%的加密资产
- 比特币ETF热潮背后:为何专业投资者对现货产品情有独钟?
- VR教育革命:理想很丰满,现实还有多远?
- 朝鲜黑客的数字黄金大劫案:30亿美元加密货币被盗背后的惊人真相
- 搜索
-